生态园林城市是园林城市的升级版,是我国城市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和挑战所提出的,是在园林城市基础上新的发展阶段和目标。绿地作为城市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如何依托绿地做到合理地规划布局提升,通过方法和策略的有效调整来适应生态园林城市的更高发展要求,仍需进一步探索。本次研究试图以生态园林城市为导向深入研究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方法和路径,基于绿地发展现状、人民生活诉求、城市发展目标不同的维度,并以平湖市为例,重点从生态保护、体系构建、精准布局、品质提升、技术支撑等五个方面探索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新模式,从而提升绿地系统的服务水平,助推平湖新时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造国际化品质的开放之城、江南水韵的幸福之城的城市发展目标,同时,研究对当前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党的十九大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成为城乡发展的时代要求,并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而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正是适应新发展要求所提出的城市建设的新目标,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改革带来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成为配套城市化建设和改善、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1992年建设部制定颁布了“园林城市评选标准(试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创建热潮。各城市在指标指导下对城市的绿地系统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活动。20多年“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开启了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高潮,提高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模和水平,增强了园林绿化建设的管控能力,促进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地位提升,这使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特别是建成区内的绿化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自1992年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有力地推动了各级城市园林绿化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快速发展。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是建立在园林城市建设基础上,基于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反应、城市特色危机的反思和民间传统文化的回归驱动下所提出的更高目标。2004年,建设部首次向全国发出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号召。2007年开始在全国进行试点。2012年,正式对外发布了《生态园林城市申报与定级评审办法和分级考核标准》。2016年,印发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及申报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并修订了《国家园林城市系列申报评审管理办法》和《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表1)。2020年,我国“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命名城市已达19个,包括地级市14个、县级市5个。 绿地作为城市主要的绿色空间载体,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实施空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国土空间下的专项规划,也是城市绿地建设的法定依据,在推动园林城市创建和城市园林绿化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绿地系统规划中涉及的几个重要指标如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等都是申报园林城市的否决项。然而,目前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更多的是基于上一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的编制要求之下开展,主要关注城市绿地建设本身,面对绿地建设水平较高的城市发展诉求、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要求及新的《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51346-2019)》的规划要求(表2)还存在一定的挑战与局限,大多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园林城市开始关注市域范围内的自然生态保护和生态资源安全,要求对原有自然ECO原貌性、完整性的保护,突出了以自然生态化为核心,最新的绿地规划标准也增加了市域绿地生态空间的规划内容,提出了保护市域重要生态资源、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统筹生态保护和城乡建设格局的目标,而目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关注于城市建成区内部空间为主,不能充分满足城市对于生态绿地的实际的需求,绿地的规划方案也无法应对城市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相比园林城市的标准,生态园林城市对于人在城市中的幸福感的相关指标的关注度更高,由绿地建设的数量到多样化需求的关注内容转变,充分反映了生态园林城市对于营建和谐人居环境,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重视。而现行的绿地系统规划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是追求绿地的“数量”达标,重点以核算开发边界内的绿地数量和指标为主,而对于绿地的合理布局、均衡性以及绿地“品质”的关注较少。 2002年版的绿地规划编制纲要在绿地专项内容上主要以树种规划、生物多样性规划和古树名木保护规划为主,而在生态园林城市的背景下现行的绿地规划标准在关注绿化植物本身的同时,强调城市绿地在生态、游憩、景观、防护、安全等多方面的多元功能,以促进城市美丽、宜居、可持续发展,绿地系统规划需结合城市的建设发展需求体现城市的内在特色、景观风貌、功能需求等内容。 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城市园林工作中的不断渗透,其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越来越突出,大数据支撑下的城市绿地管理可视化已成为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的新需求。目前的绿地系统规划更多的采用人工信息采集为主,主要依托城市园林绿化统计年鉴、实地人工踏勘调研为主,方法和内容较为简单和机械,对城市园林绿化的现状分析、规划决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基于以上的发展要求和现实问题分析,应对生态园林城市的更加高的要求,绿地系统规划必然需要转变新的思路与模式,重点在空间上、内容上、布局上、特色上、技术上予以转变。 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求,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目标下,绿地系统规划在空间上需进一步促进城市绿地建设与外围生态环境、农林产业之间的融合,保护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构建覆盖城乡的绿地系统规划内容,引导城市形成优美舒适、健康安全的城乡人居环境绿色发展基底。 建立公园体系是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仅局限于单一指标是不是满足要求,还应将城市绿地按照其规模大小进行分级管理和就近服务,并结合城市用地布局和功能分区做到合理的分区引导,实现覆盖全域的绿色空间体系,满足多种人群、不同功能的绿地使用需求。 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地是在上位规划的总体框架之下将明确的绿地空间进一步细化和落实,绿地系统规划布局较为被动。基于新的目标导向,绿地空间需要以城市服务功能和城市人口分布为呼应,引导城市绿色空间的合理精准布局,尤其是针对现状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较差的区域,需结合社区生活圈布局优化公园分布,并对国土空间总体设计和控规予以反馈。 生态园林城市导向下的绿地系统规划更加关注人居品质的绿地建设,提高绿地服务功能与质量,并融入地域文化特色,通过挖掘历史背景和文化,增加绿地公园魅力,此外,可通过进一步拓展绿地的功能,使其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化,比如融入城市功能、防灾避险等,实现“公园+”的效果。 在分析手段上,可通过大数据手段更加科学的收集公众的信息,并进行直观认知和量化表达,极大地提高绿地系统规划辅助决策的科学性。此外,可运用“互联网+”思维,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园林绿化智慧化服务与管理,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持。 平湖位于长三角核心区域,东依上海市金山区,西临嘉兴市区和海盐县,南濒杭州湾,北与嘉善县接壤(图1)。2009年平湖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和“以人民为中心”理论,落实习对浙江重要指示及新时期省战略要求,并落实平湖市新时期提出的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打造国际化品质的开放之城、江南水韵的幸福之城的城市发展目标。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布局绿地系统,让平湖市民能够更充分享受绿化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升。 平湖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立市”的发展的策略,格外的重视生态保护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自2009年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考核,成为全国第十二批“国家园林城市”以来,2020年成为浙江省首批4A景区城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点、线、面、片、环、廊相结合的城市园林绿化总格局。然而,应对新时期平湖新的城市发展目标以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要求,平湖绿地现状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通过指标对比,平湖市在2009年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考核以来核心指标提升较为显著,均能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而近几年相关指标尤其是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指标呈下降趋势,这与平湖近几年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的快速扩大、绿地建设时序滞后有关。此外,现状指标与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尚存在一定差距(表3)。 在均衡性方面,一是空间不均,公园绿地建设重点以南部新区为主,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对城市环境景观、绿化建设的不断重视,公园绿地建设力度较大,而老城区及工业区公园绿地明显不足;二是面积不均,新建综合公园面积较大,如近几年新建成的明湖公园、花海等,而社区公园及游园面积偏小。在可达性方面,通过大数据及民意调查等分析公园及绿道的可达性和服务性有待提升(图2、图3),部分小区周边生活圈内缺乏社区公园或者游园的设置。 城乡一体化和全域生态保护的理念尚未完全贯彻,绿地建设突出中心城区的景观功能,而市域整体的生态功能、安全防护功能、游憩功能和公园绿地本身复合功能凸显不足。此外,平湖水系资源丰富,“九龙戏珠”的城市格局突出(图4),但目前水绿相融的绿地系统结构呈现不足;在公园绿地的植物种类方面,绿化植物配置相对单一,色叶树种、季相树种相对缺乏,植物的合理搭配也有待提升;公园绿地精品化和特色化有待提升,需进一步凸显城市的地方特征和辨识度。 依据新的城市绿地规划标准,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应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要求,提出了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平湖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思路。从生态保护、体系构建、精准布局、品质提升、技术支撑等五个方面探索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新模式,重点解决平湖生态空间体系有待强化、现状绿地空间分布不均、供给结构失衡、缺乏地方文化特色等问题,以此来实现平湖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目标,最终形成全域秀美、品质栖居、共享和谐的金平湖生态园林城市发展新范式(图5)。 依托平湖山、水、林、田、湖、城资源本底,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以保护为原则、连接为手段、融合为目标,保护“山水林田湖”全要素自然资源,构建重要生态屏障、廊道和网络,形成“安全、稳定、系统”的市域绿色生态格局(图6)。 坚持“生态立市”,保护广陈塘水源保护区、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东湖湿地等生态基底,以绿色生态为城市最亮底色和发展的基础。 以安全防护绿廊、生态保护绿廊、风景游憩绿廊等为特色串联外围城乡,并与林业部门衔接,对城乡30年以上的特色林网带予以保护,实现绿地的网络互连和区域共享(图7)。 通过“点、线、面”各类绿地系统的合理构建,提高绿地空间的系统性和均衡性。最终形成以集中连片林田为生态基底、自然资源集中分布区域为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网络为纽带的“一带、一环、五区、十八廊”的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结构(图8)。其中“一带”即滨海蓝带,“一环”即生态绿环,“五区”即五片生态保育区,“十八廊”即十八条生态廊道。 依托绿道、碧道等线性绿色开敞空间,串联大型公园并延伸连接区域生态廊道,加强绿色生态资源相互连通,形成内外一体、有机互通的城乡游憩网络(图9)。深入落实城市组团发展要求,结合城市组团划定,在城市组团间因地制宜建设城市生态廊道,构建连续贯通的生态廊道网络,用绿色生态空间控制城市无序蔓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态。推进滨水沿路廊道建设,加强林水结合、林路结合,沿骨干河道及主干道路两侧设置生态廊道。 市域形成“大公园”分类体系,实现覆盖全市域的绿色空间统筹。兼顾“生态、生产、生活”,融合“自然、城市、人”的需求,以人为本,均衡布局,构建由“自然公园——城市级公园——片区级公园——社区级公园——游园(口袋公园)”五级城乡公园体系(图10),实现500米可达社区公园、2000米可达城市公园、5000米可达自然公园,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满足多种人群、不同出行层次的休闲游憩需求。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五大类,构建多类型、多功能、成网络的高质量绿色生态空间,形成具有一定服务半径的节点分布以及有机联系,实现服务范围全覆盖的绿地体系。尤其是公园绿地,遵循分级配置、均衡布局、丰富类型、突出特色、网络串联的原则,按照服务半径分级配置大、中、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公园绿地(图11),合理配置多种类型的专类公园,从全市层面以及分区层面提升城市绿地相关指标,满足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 重点针对现状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比较差的区域,如老城区、经济开发区等增加社区公园和游园(口袋公园),结合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和各级生活圈公共绿地配建要求,按服务半径搭建理想模型,在国土空间总体设计的城市建设用地中选取规模适宜的用地合理地布局公园绿地,提高公园数量,优化公园分布,加强社区公园和游园(口袋公园)的数量和分布,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由原来的88.05%提高到100%(图12、图13),并将绿地布局反馈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其提出用地调整的建议。 结合全市城市更新工作大力推动绿地建设。通过系统制定城市更新地区绿地规划建设指引,提升更新地区绿地建设的品质化和精细化。中心城区尤其是老城区,由于建成时间较早,存在着较多的微型公共空间,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的思路,结合城市更新,整合设施功能,织补小微绿地,用绿色修复生态环境受损地,将慢行、休憩、健身、停车等空间林荫化,增氧汇碳,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彰显区域自然文化特色、改善社区居民人居环境(图14、图15)。 此外,老城区可结合城市更新,重点对小区及单位屋顶、围墙围栏和市政道路护栏采用立体绿化,形成三维绿网,用纵向垂直界面连接地面景观,构建全方位园林绿化网络系统(图16)。 结合城市特色风貌和人文内涵,针对平湖现状绿地缺乏地方特色的短板,本次研究提出提升公园绿地品质策略,推进公园功能、景观与治理能力全方面提升,形成一批具备极其重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公园典范,打造有辨识度的城市公园,营造有品质感的生活场景,打造最具颜值、展现“金平湖美江南”景观形象的六大美丽城市公园;打造最有活力、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场景的六大活力创新公园;打造最具内涵、凸显“千年水乡”文化气质的八大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园(图17、图18、图19)。 结合平湖自身城市特色,开展了绿地专项十大专篇研究,在传统规划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城市生态翠环规划、水绿融城规划、行道树规划等专项研究。根据平湖城市格局,创新提出城市生态翠环规划,结合平湖水系湿地、田园风貌、城市景观、产业风貌等不同主题,构筑平湖生态景观翠环,引导市民低碳出行、绿色生活(图20);结合平湖“九龙戏珠”水系资源,创新提出水绿融城规划,从功能布局、公共空间、生态环境、空间形象、历史人文、慢行交通六大方面提出水体与岸线空间结合的策略,达到水绿融城的最佳境界(图21);基于平湖现状行道树树种单一、树种选择不当、行道树长势差、缺乏秩序性和韵律感等问题,考虑树种的适应能力、观赏效果、文化特征以及生态效益等,并结合城市道路断面的改造和新建形式,提出了符合平湖地方特色的行道树树种及配置模式(图22),将城市林荫路覆盖率由现状的75%提高到85%。 绿地系统规划创新结合“智慧园林”建设,实现园林绿化智慧化服务和管理。“智慧园林”数智应用以“一张图”为切入点,将各类建设项目、绿化资产价值等园林绿化要素入库上图,有效整合绿化测绘数据,在建成区底图上叠加展示包括绿道现状、公园分布等近40张图层的园林空间数据,实现数据资源可视化,通过各项指标智能分析,为公园选址、绿道布局提供辅助。同时,“智慧园林”还建立城市乔木资产管理系统,对26.56万棵公共绿地乔木形成“一树一档”,特别对28棵古树名木实施精准养护、重点保护。 本次研究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理论引领下,立足国家推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以及平湖市新时期提出的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使规划研究更具时代意义。在规划思路上,重点在生态保护、体系构建、精准布局、品质提升等几个维度探索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新模式,实现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实现路径上,依据新的城市绿地规划标准,应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要求,构建较为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绿地规划布局新内容。通过规划研究,为新时期平湖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打造国际化品质的开放之城、江南水韵的幸福之城的城市发展目标提供绿色篇章,为当前生态园林城市导向下我国绿化建设同等发展水平的城市编制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1]周海波 郭行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绿地系统规划创新趋势[J].中国园林.2020,36(2):17-22. [2]张云路 马嘉 李雄.面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与管控路径探索[J].风景园林与国土空间规划.2020,27(1):25-29. [3]张云路 关海莉 李雄.从园林城市到生态园林城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响应[J].风景园林论坛.2017:71-77.